Friday, July 31, 2009

[Paper] The timing of nectar secretion in staminal and staminodial glands in Lauraceae

者:J. G. Rohwer
出處:Plant Biology. 2009. 11. 490.
摘要:
樟科植物中開兩性花的成員常常具有heterodichogamy的現象,一朵花第一次開放時是雌花期,第二次開放時是雄花期。本文作者發現在這兩次花期中花朵都會產生花蜜,但是花蜜是由不同的構造分泌而來,雌花期時,花蜜是來自於第四輪雄蕊 (staminodial glands),而雄花期時,花蜜則是來自於第三輪雄蕊 ( staminal glands)。
心得:
看起來這兩種分泌花蜜的構造都只能產生作用一次且作用時間不長,而這些植物在雌花期和雄花期都需要產生花蜜,因此產生這樣有趣的特化。

Wednesday, July 29, 2009

[Paper] Male sterility, fitness gain curves and the evolution of gender specialization from distyly in Erythroxylum havanense

者:F. Rosas, C. A. Dominguez
出處: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2009. 22. 50.
摘要:
本文研究異型花柱的植物演化成雌雄異株的可能性。傳統上,科學家認為受粉者的改變,可能會使異型花柱的植物中某一個類型容易貢獻較多的花粉,另一個類型容易接受較多花粉,這樣的作用可以導致性別分化,最終演化出雌雄異株的植物。除了以上的解釋,還有第二種可能途徑,就是在異型花柱植物中的某一型發生了雄不孕或雌不孕的突變,且該突變型在族群中漸漸取代了原有的類型。由於自交不親和的關係,如果這樣的突變發生,不只會讓原本那一個類型變成單性的,連帶也會直接影響另外一型的性別功能。以上的途徑很類似開完全花的物種經由gynodioecy演化為雌雄異株的途徑,不同的是,後者其族群需要發生至少兩次突變,一次雄不孕另一次為雌不孕,而本文研究的途徑只需要一次突變就有機會產生雌雄異株的植物。
Erythroxylum havanense (Erythroxylaceae)是一種異型花柱的植物,作者發現了族群中存在著某些性別表現的分化,短花柱型中可以找到從開兩性花到完全雄不孕的植株等種種變異。作者測量了 fitness gain curves之後發現喪失雄性生殖功能的短花柱型比起兩性花的短花柱型具有較高的優勢,因此預測E. havanense之後會漸漸演化成雌雄異株的植物。

[Paper] 螞蟻在高山鳥巢蘭中的傳粉作用

者:王淳秋, 羅毅波, 台永東, 安德軍, 寇勇
出處:植物分類學報. 2008. 46. 836.
摘要:
螞蟻傳粉的植物在自然界中很少見,本文報導了一種產在中國四川的蘭科植物『高山鳥巢蘭 (Neottia listeroides)』其主要傳粉者是螞蟻。除此之外,本文也整理了目前已經發表有觀察到螞蟻傳粉現象的植物名錄。

Tuesday, July 28, 2009

[Paper] Ants Sow the Seeds of Global Diversification in Flowering Plants

者:Szabolcs Lengyel, Aaron D. Gove, Andrew M. Latimer, Jonathan D. Majer, Robert R. Dunn, Jerome Chave
出處:PloS ONE. 2009. 4. e5480.
摘要:
被子植物在白堊紀和第三紀大量分化,與動物的互相影響被認為是主因,例如與受粉者的共演化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另外,動物對於被子植物的種子傳播也有重要的影響。過去有學者認為,利用螞蟻傳播種子 (myrmecochory)這項特徵會促進植物的分化。這是因為螞蟻通常會把種子移到利於種子萌發的地方,促使植物滅絕的機率降低,另外螞蟻的傳播種子距離很短,這會使處在很小的地理範圍內的植物族群發生族群內的分化。
本文比較了具有myrmecochory這項特徵的分類群與其sister group的物種數與分化速率,結果以螞蟻散播種子的分類群具有較多的種數與較高的分化速率,作者認為myrmecochory對植物的分化有重要的影響。

Monday, July 13, 2009

悲慘的犯錯科學家

Title: Life after fraud
Source: The Scientist 2009 23:28.
Note:
這是最近一篇有關曾經被判定違反科學倫理案件的人的訪談記錄。文章主要在說一些簽了認罪協定的一些科學家,他們後來的生活。有些違反科學倫理的判例,是申請計畫停權3-5年,理論上之後是可以回復一般人的生活,但是因為現在google太發達,每個人一查都會出現他的犯錯記錄。因此punishment永遠陰魂不散,基本上非常難再找到工作。有意思的是,在回覆的comments中,幾乎一面倒的沒有人同情這些科學家。看來我們真的要非常小心。

註:會看這篇文章,是因為最近又有一個scientific misconduct的新聞,有關阿拉巴馬大學研究人員被發現在8年研究期間實驗作假,所發表的16篇文章,現在都全數撤回(re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