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26, 2008

[Paper] Host range and selectivity of Thesium chinense

作者:KENJI SUETSUGU, ATSUSHI KAWAKITA and MAKOTO KATO
簡介: 

百蕊草(Thesium chinense)為根部半寄生的植物,作者想要了解此植物是否有寄主選擇的偏好。結果發現百蕊草的生長會與豆科的Lespepeza juncea與禾本科的Eragrostis curvula的出現有關連。再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生長於豆科根部之百蕊草,其吸氣會有比較粗大的現象,作者認為此種偏好可能是因為根部固氮的豆科植物具有較高的營養所導致。

Wednesday, June 25, 2008

[Paper] Colony Collapse Disorder:Many Suspects, No Smoking Gun

作者:Myrna E. Watanabe
出處:BioScience 2008 5: 384-388
簡介:
一篇回顧造成蜂群崩壞症候群(colony collapse disorder,CCD)的短篇文章,其列出了比較可能的幾個原因,同時也說明了不同地區造成CCD的原因可能也會有所不同.但目前嫌疑最大的幾個原因,就是IAPV病毒,蜜蜂寄生螨,或是多種農藥和除蟲劑協同作用造成蜂群敗亡.但其實真正的原因到目前還沒釐清.
文章也提到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說蜜蜂本身會從環境中的植物收集一些樹脂回去蜂巢,謂之蜂膠.蜂膠本身具有抗生素的特性,其在蜂巢內的地位也等同於蜜蜂抗病的一道城牆,畢竟蜜蜂本身並沒有完善的免疫系統.但美國養蜂業者在飼育蜜蜂時,並不會挑選這些善於製造蜂膠的蜜蜂,在這樣的人擇之下,養蜂場的蜜蜂通常都不太會製造蜂膠,這也造成了這些蜜蜂更容易生病.
所以啊...這又點出了人類行為對於自然界蹺蹺板失衡的一個例子(當然這也未必是造成CCD的原因).不過既然人類很有可能是造成CCD的原因之一,當然也要做出點亡羊補牢的事情,而且這些補救方法也不見得只能由科學家來做.冰淇淋製造業的老大哥Häagen-Daz推出了一種新口味,稱做"蜂蜜香草風味".當有人花錢買了一球這種口味的冰淇淋時,一部分的盈餘會轉入賓州大學及加州戴維斯分校的研究團隊,當做是研究CCD的研究經費.總之,下次吃到蜂蜜製品時,可得飲水思源.

Coordin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between organellar and nuclear genomes

作者: Jesse D. Woodson and Joanne Chory
出處: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2008 9: 383-395
簡介:
這篇 review 主要針對光合作用植物,概述近期關於胞器(葉綠體、粒線體)與細胞核之間協同基因表現的訊息傳導路徑研究的進展。

Tuesday, June 24, 2008

A novel route for ATP acquisition by the remnant mitochondria of Encephalitozoon cuniculi

作者: Anastasios D. Tsaousis, Edmund R. S. Kunji, Alina V. Goldberg, John M. Lucocq, Robert P. Hirt & T. Martin Embley
出處: Nature 2008 453: 553-557
簡介: 能“偷”ATP的寄生蟲
Micosporidia,包括寄生蟲Encephalitozoon cuniculi(人體中的投機性病原體),經歷了極端的基因組和細胞縮減。它們沒有線粒體,而是含有被稱為mitosome(線粒體殘跡)的殘留細胞器。但這些生物需要以某種方式獲得ATP,現在有證據表明,E. cuniculi可以利用細菌一樣的運輸蛋白從其真核細胞宿主的胞質溶液中“偷”ATP。

Pseudogene-derived small interfering RNAs regulate gene expression in mouse oocytes

作者: Oliver H. Tam, Alexei A. Aravin, Paula Stein, Angelique Girard, Elizabeth P. Murchison, Sihem Cheloufi,Emily Hodges, Martin Anger, Ravi Sachidanandam, Richard M. Schultz & Gregory J. Hannon
出處: Nature 2008 453: 534-539
簡介: 假基因的真功能
在演化過程中,很多基因經過了複製,其中的一個版本積累了使其失去功能的突變。這些假基因一般被認為是基因組中相當沒有意義、沒有前途的基因。然而現在,人們發現它們似乎並不是那麼簡單。兩個小組在本期Nature上報告了事實上能夠影響基因表達的假基因。其中的機制涉及將來自假基因的RNA反義轉錄與蛋白編碼基因的mRNA配對,形成一個duplex RNA,它又被處理成內生siRNA。

Thursday, June 19, 2008

[Paper] Homology and Evolution of Petals in the Core Eudicots

作者:Louis P. Ronse De Craene
出處: Systematic botany 2008 33:301-325  

簡介: 本文針對花瓣是由tepals或stamens的來源作討論 ,文內整理了花被片的形態特徵及類花瓣的花部基因表現,並針對Berberidopsidales的例子深入探討. 

要看紙本的話, 在meeting room有本期期刊 


[Paper] The Presence of a Showy Invasive Plant Disrupts Pollinator Service and Reproductive Output in Native Alpine Species Only at High Densities

作者: 
  • Alejandro A. Muñoz and 
  • Lohengrin A. Cavieres
  • 出處: Journal of Ecology.  2008. 96. 459.
    摘要:  
         各位,如果你們有機會去參加聯誼活動,會希望身邊的同夥比自己帥或比自己美嗎?
         這問題問得很奇怪,我再講詳細一點,假設去聯誼的時候,大家的目的就是要認識異性,那大家會希望跟長得比自己好看的人一起去參加聯誼活動嗎?
         這篇paper要講的問題跟聯誼一點關係都沒有,不過某些思考的層面是類似的。以我為例子好了,如果聯誼時,我的同伴比我帥,那女生大概會被我的同伴吸引吧,以認識異性為目標而言,這似乎不妙,沒有什麼女生會注意到我。但是...帥哥對我可能也有好處! 就是至少女生先被吸引過來了,因為我長得不帥,如果我的同伴也不帥,那聯誼時,我們這一組人馬很有可能沒有任何女生對我們有興趣,那一開始就沒希望啦。
         哎...真可悲...這就是人生。好的,我們來看看這篇paper,這篇作者研究的植物在智利是一種外來的菊科植物: Taraxacum officinale,它的花比起本地的菊科植物明顯漂亮很多,因此它有可能吸引更多當地的傳粉者,影響到本地菊科植物的繁育生殖,作者的研究顯示,在T. officinale的密度較高時,確實會對本地植物帶來負面影響,可是當T. officinale的密度較低時,對本地植物的影響反而是中性甚至是正面的,原因是當地位處高山地區,傳粉者稀少,T. officinale漂亮鮮豔的花有助於吸引傳粉者到自身與鄰居花上拜訪。本篇研究顯示入侵植物對本地植物的影響究竟是好是壞,往往需要更進一步的確認。

    Monday, June 9, 2008

    [Essay] How to succeed in science

    Title: How to succeed in science: a concise guide for young biomedical scientists. Part I and II
    Author: Jonathan W. Yewdell
    Source: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9:413-416 and 491-494. (Linked to Web abstract).

    Note:
    These two articles are good for the young scientists, not only to the ones from biomedical field but also others in biological studies too. I would suggest everyone to take a look.

    Monday, June 2, 2008

    [Paper] Darwinian Evolution on a Chip

    作者: Brian M. Paegel and Gerald F. Joyce
    出處: Plos Biology. 2008. 6. 900
    摘要:
         在自然界中生物的演化是很緩慢的過程,至少以我們人類的觀感,我們很難察覺到在現有的時間尺度下生物漸漸發生改變的過程。過去有些聰明的科學家曾設計實驗,以非生物式的演化實驗來觀察演化,例如以電腦程式模擬,或者在試管中觀察分子演化。這些實驗中,演化的過程被大幅加快,實驗者可以確實看到改變的發生,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實驗雖然模擬了某些自然界演化的特性,但是仍有許多不同。
         本文作者設計了一套裝置,可以使整個分子演化的過程發生在一小塊晶片上。作者以某種ribozyme ligase為實驗材料,這些RNA分子會將某些帶有promoter的oligonucleotide黏合在自己的分子上,接下來reverse transcriptase和RNA polymerase會放大有成功發生ligation的RNA分子,進入下一輪反應,藉由電腦的控制,oligonucleotide的濃度會越來越低,ribozyme ligase就會受到選汰的壓力。經過了500輪的反應後,演化出了效率很高的ribozyme ligase。
         作者強調他們的實驗全靠機器操作,沒有人為操作的一些問題。比起之前類似的實驗,這套實驗方法所模擬的情境更類似發生於自然界的演化。

    以下的文章,介紹從以前到現在以riboenzyme為材料的相關研究,另外對於本篇論文有更深入的討論。
    標題: Man versus Machine versus Ribozyme
    作者: Andrew D. Ellington
    出處: Plos Biology. 2008. 6. 934.

    Sunday, June 1, 2008

    [Paper] Orchid Sexual Deceit Provokes Ejaculation

    作者: A. C. Gaskett, C. G. Winnick and M. E. Herberstein.
    出處: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2008. 171. E206.
    web pdf file here
    摘要:
         作者研究產於澳洲的一種蘭屬:Cryptostylis屬的生殖生物學,這一屬的蘭花花部外型構造類似一種蜂類(Lissopimpla excela)的雌性個體,這使得雄性個體會被吸引來拜訪花朵。作者們發現雄蜂會在花朵上做出性交的行為並且射精,他們的實驗也證實Cryptostylis屬在性別欺騙(sexual deception)的策略下擁有很高的生殖成功率。
         作者另外調查前人對性別欺騙的蘭科植物生殖生物學研究,並且加入自己的實驗結果進行分析,他們發現了兩件事。第一,會誘導授粉者射精的蘭科植物其生殖成功率高於不會使授粉者射驚的蘭科植物。第二,大部分性別欺騙的蘭花其授粉者是haplodiploid且單獨生活,不是社會性的昆蟲。
         由於性別欺騙的蘭花會造成雄性授粉者無法成功與雌性交配,如果是diploid的昆蟲,族群量就會漸漸降低,因此在未來性別欺騙的生殖策略就會變成無效的。但是對haplodiploid的昆蟲來說,雌性就算沒有得到雄性的精子,還是一樣可以產卵並生育出單套的雄性子代,因此隨著時間流逝族群依然保有足夠的雄性昆蟲幫忙蘭花傳粉,性別欺騙的生殖策略依然有效,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大部分性別欺騙的蘭花其授粉者是haplodiploid的性別決定系統。